作者涂永红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本文刊于12月12日环球时报。
中国经济界一直以来有种看法,外汇储备一定是越多越好,稍有下降就会引起恐慌,甚至有外储要“死守3万亿美元”的说法。
死守3万亿这条线的依据是什么?1996年,我们根据外汇储备的功能和国际通行的标准进行测算,认为1200亿美元就够了,后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加入WTO等一系列事件,将庞大的外汇储备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工具。但是从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功能来看,主要仍应从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求,外债的还本付息以及干预外汇市场这三大功能来决定启用多少外汇储备规模。
首先,中国的进口总值也就1万多亿美元,有3千多亿美元的储备就够了,再加上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所需外汇储备很少。
其次,中国是净资本输出口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需求并不大。经过“8·11”汇改,中国已形成市场化程度较高、比较有弹性、灵活的汇率机制,更多地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已不需要握有大量外汇储备。况且现在美国的国债利率只有2%左右,欧元和日元都是负利率,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意味着更大的机会成本。
过去中国经济瘦小体弱,有必要多储备外汇以应对风险,现在外汇定价机制已越来越市场化,不需要过多的干预汇率,即便干预,也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已经加入SDR,成为主要国际货币。自己的贸易和投资可以更多使用人民币,中国受到外部冲击的风险相对缩小,应对风险所需的储备可以相对减少,就更没必要持有低收益、甚至负收益的外汇储备。
如果从收益看,相比外汇,不如选择那些增值比较高、损失比较小、波动比较低的资产。如果从外汇储备的功能上看,中国满足基本进口、还本付息和干预汇率这三方面的需求目前都在缩减。因此,看待外储下降应该摒弃“越多越好”的过时思维。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积攒了大量外汇储备,正在逐渐消化,把它用到更有利的地方去,比如支持企业投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外汇储备作为一种投资资产,可用的地方有很多,不一定要以货币的形式持有,尤其是没必要以低收益的资产形式持有。(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王 文 | 贾晋京 | 陈晓晨 | 曹明弟 | ||||
刘 英 | 杨凡欣 | 程 诚 | 陈晨晨 | ||||
卞永祖 | 王利明 | 裘国根 | 罗思义 | ||||
刘志勤 | 张燕玲 | 刘 戈 | 董希淼 | ||||
刘宗义 | 赵明昊 | 王衍行 | 朱伟一 | ||||
刘玉书 | 刘 典 | 姚 乐 | 陈治衡 | ||||
关照宇 | 张胜军 | 马光荣 | 李 戎 | ||||
彭晓光 | 刘 戈 | 梅德文 | 王 遥 | ||||
何亚非 | 周晓晶 | 吴晓球 | 陈甬军 | ||||
郑志刚 | 马 勇 | 赵锡军 | 张敬伟 | ||||
丁 刚 | 何茂春 | 黄仁伟 | 黄金老 | ||||
徐以升 | 林民旺 | 黄红元 | 章 星 | ||||
柯伟林 | 王 庆 | 周 戎 | 王 勇 | ||||
庞中英 | 金海腾 | 辛本健 | 陈 心 | ||||
汤 珂 | 阎庆民 | 陈雨露 | 李 巍 | ||||
安国俊 | 翟永平 | 吴思科 | 黄剑辉 | ||||
赵宏伟 | 马国书 | 戴 旭 | 黄 震 | ||||
华黎明 | 王义桅 | 文 扬 | 陈定定 | ||||
万 喆 | 文佳筠 | 宋荣华 | 庚 欣 | ||||
魏本华 | 何伟文 | 王元龙 | 张颐武 | ||||
赵昌会 | 寇志伟 |